他负伤不想被留下,追赶主力,师长倪志亮心疼,安排到身边干保卫_滕海清_战斗_部队

红四方面军培育了众多杰出的开国将领,其中包括陈锡联、许世友、陈再道、王近山、杜义德、滕海清等人。每一位都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
说到滕海清,他的革命经历颇为传奇。在红军时期,他曾遭遇过随时可能脱离部队的危机,这其中的故事引人深思。在投身革命之前,滕海清是一名烧炭工,生活在鄂豫皖边区的他亲历了那场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。随着三十多名煤炭工的加入,他迈出了参加游击队的重要一步,从此走上了辉煌的革命之路。

当鄂豫皖的红四军成立之际,滕海清在11师32团5连担任战士。他在战斗中始终遵从指挥,奋勇作战,不久便成为了一名党员。在一次攻打大山寨的战斗中,滕海清担任扒城队的队长,作为敢死队的一员,他在战斗中毫不畏惧,宁愿为胜利付出生命。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中,这种勇气可谓难能可贵。尽管在战斗中受了伤,但相比于重伤员,他的伤势相对较轻,经过短暂的休整后,便复归战斗岗位,并被提升为副班长。

展开剩余67%

1931年11月,红四方面军正式成立,滕海清依然在11师效力,师长是倪志亮。此后他不断冲锋在前,表现出色,最终被选入随营学校进修。毕业后他回到原部队,顺利地被任命为副连长。在一次作战中,由于连长受了重伤,滕海清临危受命代理连长职务。在苏家埠战役中,他带领连队顽强抵御敌人,战后因表现突出而受到赞赏,并担任连长。凭借其勇敢的作战表现,他被调到师部,担任通讯队的排长,而通讯队作为一个精英部队,队伍中不少成员都曾是连营干部。

这支队伍在日常中肩负着特殊任务,滕海清与师长倪志亮密切合作,几乎形影不离。1932年10月,红四方面军主力进行战略转移,在转移过程中,滕海清不幸被手榴弹炸伤,右手受了重伤,右眼暂时失明,被迫送往医院治疗。

在医院,出于需要迅速行军的考虑,一些受伤的指战员被要求留在院中疗养。尽管组织给予他十块大洋的补偿,滕海清却始终想要跟随部队前行。部队的行军速度加快,他不愿被落下,默默跟在后面。医院的行军则较为缓慢,结果慢慢地他就掉队了。尽管视力受损,身体的伤痛依然没有得到妥善处理,但他咬牙坚持着。在缺乏食物的情况下,他甚至在地上捡起零星的玉米粒充饥,忍受着饥饿、寒冷、伤痛的折磨,以及被敌人发现的巨大风险。经过十多天的艰难行军,他终于出现在医生和护士的面前。医生立刻为他换药,目睹这一切的人们无不为之感动,难以想象他是如何在重伤的情况下坚持到达的。

后来,随着伤势的好转,滕海清主动去寻找通讯队。当他的战友们看到他时,都感到惊讶不已。师长倪志亮见到他,立刻为他准备了一身暖和的棉衣和一双棉鞋。滕海清向师长表达了想要回到作战部队的愿望,但因身体状况不佳,师长并未同意。恰巧有旁人提到政治部的保卫队缺乏一名指导员,因此滕海清便开始了他的保卫队指导员的新角色。

在后来的战斗中,他的职务不断调整,先后升为营教导员和团政委。在抗战期间,他追随彭雪枫参与各类斗争,担任游击支队第2大队的队长兼政委,随后成为游击支队第2团团长,八路军第4纵队第5旅的旅长,以及新四军第4师的第11和第9旅旅长等重要职务。

在解放战争期间,他历任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第6师师长、第13纵队副司令员以及第2纵队司令员,最后成为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第21军的军长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由一名政工干部转型为军事主官,最终被授予中将军衔,继续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。

发布于:天津市